有誰來為他(她)們點一盞“光明燈”呢?
這一代的青少年呢?
他們活在 一個影像化的資訊社會,
網路一夜情迥異於韓森的純情年代,
- 他們的性活動更趨頻繁,更重體相,更愛刺激
活死人Living Dead
Living Dead
資訊科技對人的生活型態的影響
為 追求成長而生產會對企業和社會構成巨大的壓力,
導致
- 生產過剩以及
- 個人的過度負荷;
於是,為了要使高生產有出路就必須使人能夠高消費。而從高生產到高消費之 間,就必須通過不斷刺激以及挑起人的需求作為中介和槓桿,讓人們認為並且相信他們的確不斷需要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的產品,並且採之種種的消費行為;這樣一 來,人們就參與了維持企業和總體社會高生產和高消費的運作過程。
而 在參與這個過程的同時,
- 人們的需求是被 刺激 被塑造出來的。
人們按照企業或產品生產者的企圖來表現他們的需求,這樣一來,
人們的生活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被規 定的,被支配的,而這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被吸納進入了資本主義生產消費的市場循環之中,人把被規定的需求當做是自己生活的內容,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區隔消失 了,趨於一體化,
- 人的生活變得千篇一律,一輩子可能就在追求買房子,買車子以及還貸款清貸款的過程中走完;
自己已經一頭栽進所謂流行的風潮之中,
把追求所謂的流行當作生活的內涵和意義。
人沈浸在高生產高消費的所謂物質享受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是人的主體性的喪 失,
- 人活在被設計被管理被操縱的情況下,
- 如果說這是一種「幸福」的話,這是一種失去主體性的幸福。
高 生產高消費的運作邏緝在資訊社會獲得進一步的深化發展。資訊的生產在不少國家已經遠超過人的消費能力,不少資訊已經找不到適當的或者普遍的消費者,這不只 造成了人們的資訊負荷,甚至還形成了資訊運用的浪費。人漂浮或被淹沒在資訊大海中,有不少人陷入了資訊恐懼症候群的困境之中;而
- 更多人被迫必須追隨從電腦 技術等級的提升變化,不斷更換資訊產品,消費資訊產品,深怕若不這麼做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
社 會資訊化進一步使生活世界資訊化被視為當然,人的自我認同和對社會人文世界的認知也被認為必須通過資訊符碼網絡作為中介,如果更進一步激化發展的話,會進 一步認為,
- 人以及人際關係除了資訊符號外空無一物,
人成了資訊傳播的中介物,而這會導致人對自己的認同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危機,最後將造成了
- 外在的權威取代 人的主體性的現象。
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觀察人與資訊世界的關係時,會赫然發現有不少人選擇逃離資訊世界,或從資訊世界放逐(excommunication)出來。Excommunication這個辭的古典意義是逐出教會或逐出社群,而在這裏我們所使用的意義指涉的是:因為資訊世界的形成,對人造成內在結構壓力,而迫使人自我放逐,逃離資訊世界。
溝通(communication) 既是人作為人尊嚴的表現,也是人尋求自我和社會認同的中介;此外,人更可以通過溝通維繫與發展生活於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文化內涵,如果把人從溝通系統中加以 排除的話,等於
- 拿掉人成為人的尊嚴以及獲得自我認同的現實基礎,人便成為活死人;
因此把人逐出教會、社會或者關入監牢與社會隔離等這些對人的懲罰,其作用 就在此;
所以
溝通與去溝通,可以作為對人的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
而為什麼隨著資訊社會到來,人們為何反而會選擇從資訊世界中逃離開來呢?
首 先是經濟向度的因素。隨著資訊使用的發展和普及化,運用資訊被認為是人生活的應然的一部份;
但是
- 資訊使用對人所增加的成本和負擔,加重人們的日常生活成 本,與人們的具體實質收入增加不成比例;
再 而,在為了使資訊使用普及化的前提下,國家和企業所投入的預算資源,其實往往都超過其所產生的效益;此外,如果 為了資訊使用普及化而使國家和社會的預算資源分配的傾斜、錯置和失當,其所導致的負作用甚至會扺銷其所產生的效益。就個人而言,使用資訊科技成本太高,比 過去使用收音機、電視和電話要更難更昂貴,這是使人選擇逃離資訊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有不少人認為和發現,在資訊特別是網路世界中,表面上似乎是大民主但實質上是一種無政府狀態,缺乏真正的具有互為主體性的遊戲規則,在這樣的資訊網路的叢林世界中,
- 人性的幽暗面,隱晦性立分的暴露出來,
- 偽裝與欺騙橫行,
會使不少人重新選擇逃離資訊和網路世界。
再 而,在資訊世界中,人的外在互動管道被資訊技術所制約和規定,
- 人的溝通能力被資訊所取代,社會語言和肢體語言被認為是不必要的,人作為社會存在的屬性也遭 到否定,
人生活在抽象的「反社會」的虛幻世界中,
- 逐漸喪失面對現實世界的溝通和表現主體生命的能力。
亦即,這樣一來,人彼此相互將自己和對方排除在社會溝 通之外;而更有人為了要求自己重新復歸現實世界,再度體驗社會溝通,人就有可能選擇逃離資訊世界。
此外,就如前述,人漂浮或被淹沒在資訊大海中,造成人的過度負荷,使人難以承載並且作出理性選擇,這可能導致人的緊張甚至形成資訊恐懼症候群。因此,人可能選擇逃離資訊世界,甚至從資訊世界自我放逐。
一般在論及資訊普及的問題時,都有兩種基本的設定:(1)人會欣然接受以及擁抱資訊科技;(2) 人會非常樂意選擇種種獲得資訊的管道。而在這種設定下,有不少先進國家都投入龐大預算資源從事資訊基礎建設,企圖實現更為全面徹底的資訊社會,使資訊使用 的階層差距縮小或取消,以及促使資訊使用價廉成本低以及普及化。可是按照以上的論述可知,人不見得會欣然接受,擁抱資訊科技以及樂意選擇種種獲取資訊的管 道;而且,從資料顯示,以國家的力量進行資訊基礎建設,其所投入的預算資源並沒有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其至也沒有降低人們使用資訊的成本和負擔;此外,國 家資訊基礎建設並無法真正實現資訊使用的普及化,普及化的目標不但很難界定,而且更不能變成一個抽象的目標或者是
- 國家擴大預算資源額度的工具和辯護的藉 口。因此,當政府目前也強調要以龐大預算資源投入所謂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時,應該以其他國家的經驗作為借鏡,千萬不要犯了前述膚淺的「成長主義」的錯誤,導 致國家資源預算的錯誤配置。在此,我們必須強調,並無意反對政府對資訊基礎建設的投入,但政府必須以更務實而不是浮誇的態度去實際規劃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 以及可能造成的對社會的進一步負面的影響。
周才忠
2007/1/28
在英國,「NEET」已成為一個最新語彙,倫敦更被冠上「NEET capital」封號。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網站記載,它的英文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譯成“尼特族”,香港則稱為“雙失青年”),
乃指一些不無升學、不失就業、不無進修或參無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亦有報導,日本由於景氣低迷,有愈來愈多15~34 歲青年淪為頹廢又迷惘的「尼特族」,估計已超過六十萬人,而且人數有逐年成長的趨勢。
另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女士近日在網站上發表專文指出,
經某機構推算,全港現有一萬八千多名的「隱蔽青年」,並較前年激增兩倍,越來越多年青人對一切事物失去動力,不無上學、沒有工作、甚少外出,只靠網與外界作有限度的聯繫。維基百科網站資料也顯示,俗稱家裡蹲或繭居族的人數,依日本心理學家估計,目前約有100 萬人左右,最年幼的甚至只有13 歲,有的已經關在
房裏長達15 年,其中男性佔八成。他(她)們對社交感,通常在白天時抱頭大睡,到了晚上便會看電視、玩電腦遊戲或上網瀏覽,甚至沉迷觀看色情電影。
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尼特族」或「隱蔽青年」的官方統計,但據行政院主計
處最新資料顯示,去年(95 年)的平均失業率創近六年來新低,然而學歷在高中(職)
程度者的失業率4.36%仍然是最高,而且15 至24 歲年齡者失業率更以10.31%居首
位。在94 年,約有二十五萬七千名年輕人淪為失業一族,閒賦在家或靠家人接濟度日。另據青少年狀況調查結果,90 年15~24 歲符合「尼特族」條件者有將近四十萬人之多,政府在近幾年因未再做類似調查,否則相信人數又將大幅增加。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國內景氣持續衰退,卡債風暴及詐騙之風席捲全台每一角落,從90 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有10~20 幾萬人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經濟成長率也每況愈下,再加上中國大陸與印度的快速崛起及其磁吸效應,海基會就推估大陸台商人數迄今已達75 萬人,行政院主計處亦指出,94 年國人赴大陸人數就高達411 萬人次。雖然有「大投資、大溫暖」等政策推動的激勵,
但預估未來數年之內,台灣的經濟局勢應不致有太大的改善。如此繼續下去,令我們極為憂心的,
- 下一代要達到「去貧脫困」的目標變得更加是遙不可及了。
然嚴重限制了青年世代族群的選擇機會及充分發展,政府有真正去關注這些問題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每年那麼多的年輕生命憂鬱或被迫走上自?之途?
有誰來為他(她)們點一盞“光明燈”呢?
難道那些口惠而實 ?的社福政策,就能真正幫助這群年輕世代重新找到自信與存在價值,並創造出美好的前景嗎?
一個人的生涯發展是有跡可尋的,根據「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2Psychology)與「生命歷程」(life span)的看法,假使沒有完成其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
與獲得相關能力,可以預期他(她)們未來進入婚姻及自己組成家庭之後,依然是在經濟不穩定或貧窮的生活循環中渡過,而且更影響其下一代子女的正向發展,甚至
造成更嚴重的問題產生。面對這大時代及年輕一代的種種困局,
我們以心理學為基
礎的助人工作者要如何參與呢?
本人願意提供以下一些個人淺薄的看法及建議:
一、 閒賦在家或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增多了,其主要反映出社會環境及經濟情勢的重大改變或衰退程度。因此,這些複雜的結構問題,實需要從個人、家庭、社區等不同層面來深入瞭解相關影響,並研擬有效的「系統改變」(systemschange)策略,促使各級系統組織發揮支持功能,以逐漸營造一個較正向、可盼望與有品質的生存條件。
二、 一般人常用「溫室花朵」、「社會邊緣人」等負向用語來形容這群 長期處於頹廢及意志消沈狀態的年輕族群,有些精神科醫師更以「邊緣性人格」、「網路成癮」、「社交焦慮症」等病名來標籤(labeling)他(她)們, 意圖強制關進精神病院,這難道跟邊緣化(marginal)的國家處境與高風險的社會環境沒有關係嗎?政府、學校與原生家庭皆不需追究嗎?
為什麼單獨要這些人來承擔所有的刻板印象及問題責任?
三、 如果我們專業者一味地指責或細數服務對象的過錯,這對助人工作來說,根本是無濟於事的作法,只會徒增兩造之間的對立及關係緊繃,最後受助者的困境或問題也不會有所改善,有時反而會惡化及持久循環,讓未來其他可能的介入更加困難。環境對人的不利影響是漸進式的,一個人的習慣或問題也是長期造成的,就算要學習或改變,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助人工作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及等待。
四、 心理學相關專業人士除了關注在個人心理健康的議題之外,也應致力參與政策倡導的工作,協助政策制定者瞭解「尼特族」或「隱蔽青年」的真正心理需求及社區環境與社會系統的結構性或生態問題,並積極研擬有效預防策
略,以避免其後導致身體病痛、犯罪、嗑藥、吸毒、援交、懷孕等不利或有害的結果。畢竟單靠炒短線與撒大錢的政策思維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或有效協助這些年輕人找到希望並發現未來。
五、 這群長期被社會所放棄(social exclusion)的年輕人,或許真的是弱勢中弱勢族群(disadvantaged group),沒有權勢(powerlessness)與資源來抵抗來自主流社會的壓制,更無他(她)們的立身之地。我們心理學家有應負的社會責任,必要
時需成為一位行動主義者,積極投入各項倡導(advocacy)活動,以有效喚起社會各界對尼特族或隱蔽青年等問題的察覺,並激發共同努力謀求解決之道的氛圍,使加大社會網絡的支持力量,以及恢復社區或家庭的緩衝(buffer)功能。
六、 「利基」(niche)是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位置與其所掌握的資源條件,除了基廣度影響調適能力與維生功能之外。資源的侷限或失落也會使得一個人產生因應 壓力方面的困難。因此,如何量測與創造「利基」,頗值得我們助人專3業者可以去思考及發展的一種社會介入作法,以促使當事人有勇氣去追求在新利基中的新生 活。
七、 在這無望或無助的社會裡,我們年輕世代們也許會選擇逃避、放縱等方式來暫時跳脫令人無法承受的壓力或情緒,故他(她)們需要更多的接納、包容、肯定、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與控制感,如此才能開始相信自己是能夠去dosomething 的,並且逐漸形成行為改變的動機與持續力,這就是個人心理賦權(empowerment)的歷程。雖然這是非常困難且須長期介入的服務模式,但仍然是提供給心理學為基礎的助人工作者一個可以去努力的新方向。
八、 除了教導如何減低壓力策略或是直接提供相關就業資訊與工作機會,另一種不同且較新的處遇作法,可以鼓勵這些「尼特族」或「隱蔽青年」暫時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參與類似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的方案,期透過分享彼此經驗與定期設定目標,增加人際互動與社會技巧,建立其職業生涯正確態度與決策能力,以激勵或重新恢復對就業或升學的信心。
九、 學校是最佳的預防場所,教育更是「百年樹人」的 大業。我們從事教育改革之主要目的,乃在於真正落實「一個都不能少」、「把所有孩子都帶上來」等有教無類精神,而不是以此之名,行「精英主義」之實,讓原 本弱勢家庭的學生失去唯一可以脫離不利宿命或循環的途徑。另外,學校應該建構良好及友善的學習環境,以充分培養學生面對就業或升學等挑戰的相關知能,避免 其未來有一天加入「尼特」或「隱蔽」一族。
十、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專司青年輔導業務的公務部門也應研擬出相關務實的工作方向,「青年活力」(Youth Power)的激發是需要長期去深耕的,不是搞搞國際化,辦辦研討會,偶而為政府扮演化妝師的角色,就能為「所有」台灣青年世代帶來希望,並創造大未來。 否則,永遠會有一批年輕人是被主流社會所遺棄或拒絕,終日躲在黑暗斗室或角落,過著消極、封閉與沒有明天的孤獨生活,甚至讓他(她)們產生仇視與報復心態,待日後加倍奉還給社會或下一代,反而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
十一、在這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不同生命軌道的人們。但我們掌握有社會權勢與資源的「上流階層者」,還是要去感同身受這些年輕族群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並透過一些實質的幫助,讓他(她)們知道從哪裡可以獲得快樂及希望,而不用終日在自貶、怨懟、挫折、沉淪等循環中度過。另外,以長遠來看,我們
- 也要逐漸讓他(她)們相信,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 無論出身背景如何,只要自己的努力,然後再加上環境的機會,一定可以適度突破「社會階級」的框架,並且開創屬於自己的大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